一年四季都有月,为何只说“秋月”?

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

春天的花,在萧瑟冬日后盛开,最是繁盛,也最让人欣喜。

夏天的风,在炎炎酷暑中吹拂,最是凉爽,也最使人惬意。

冬天的雪,像精灵落入世间,给人类一个洁白的童话天地。

只是这月,为何是在秋日?

一年四季都有月,月初最弯,月中最圆,似乎没有什么不同。

秋高气爽月最明,这并非无稽之谈,而是空穴来风。

秋后,太阳由夏至前后的直射地面,逐渐变为斜射。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少了,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也减少。

这样一来,天空的云就少了。即使有云,也是淡淡的一层,能见度高,形成碧空万里的景象。

并且入秋之后,暖湿空气退出,冷空气进入,空中的水汽也减少了,加上地面水汽上升少,就更容易出现晴空少云的天气。

此时气温适宜,人们也更乐意走出去,和天地日月、自然万物互动交流。

一轮明月高悬澄澈的天空,怎不吸引人们的目光?

展开全文

中秋节为何又代表团圆呢?

依然和月亮有莫大的关系。

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。《礼记》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,夕月就是祭月亮,早在春秋时代,帝王就已开始祭月、拜月了,之后逐步传入民间。

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,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,称为“仲秋”,而八月十五又在“仲秋”之中,所以称“中秋”。

这一天月亮满圆,以月之圆,预兆人之团圆,寄托思念故乡、亲人之情,所以又叫“团圆节”。

同时,古代生产力低下,自五月初五端午节开始,人们就要经历洪水、瘟疫等百余天的灾难,许多人家面临的是离散、永隔。

而到了八月十五,客观上可以重新团聚了,自然值得好好庆祝。

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,大约是在唐代。

当时,中秋赏月风俗在长安一带极盛,许多诗人写下咏月的诗句,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、玉兔捣药、杨贵妃变月神、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,使之充满浪漫色彩,玩月之风方才大兴。

这个中秋,无论我们是否和亲友团聚,不妨放下手机,对月举杯。

在这个特殊的年份,也表达我们对大自然的一份敬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