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阿里爸爸,(https://xueqiu.com/4583899269/112321253)
《论语·里仁篇》(二)
【原文】 4•20 子曰: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(1)
【注释】 (1)本章内容见于《学而篇》1•11章,此处略。
【原文】 4•21 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纪,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。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,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。”
【评析】 春秋末年,社会动荡不安,臣弑君、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。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,孔子就特别强调“孝”。所以这一章还是谈“孝”,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,绝对服从父母,这是要给予批评的。
【原文】 4•22 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”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,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。”
【评析】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,不轻易允诺,不轻易表态,如果做不到,就会失信于人,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。所以孔子说,古人就不轻易说话,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,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。这一思想是可取的。
【原文】 4•23 子曰:“以约(1)失之者鲜(2)矣。”
【注释】 (1)约:约束。这里指“约之以礼”。 (2)鲜:少的意思。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用礼来约束自己,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。”
【原文】 4•24 子曰:“君子欲讷(1)于言而敏(2)于行。”
【注释】 (1)讷:迟钝。这里指说话要谨慎。 (2)敏:敏捷、快速的意思。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君子说话要谨慎,而行动要敏捷。”
【原文】 4•25 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邻。”
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,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。”
【原文】 4•26 子游曰:“事君数(1),斯(2)辱矣;朋友数,斯疏矣。”
【注释】 (1)数:音shuò,屡次、多次,引申为烦琐的意思。 (2)斯:就。
【译文】 子游说:“事奉君主太过烦琐,就会受到侮辱;对待朋友太烦琐,就会被疏远了。”[下一章>>] [返回目录▲]
公冶长篇网页链接
【本篇引语】 本篇共计28章,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。在本篇里,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。此外,本篇著名的句子有“朽木不可雕也。粪土之墙不可杇也”;“听其言而观其行”;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;“三思而后行”等。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。
【原文】 5•1 子谓公冶长(1),“可妻也。虽在缧绁(2)之中,非其罪也。”以其子(3)妻之。”
【注释】 (1)公冶长:姓公冶名长,齐国人,孔子的弟子。 (2)缧绁:音léi xiè,捆绑犯人用的绳索,这里借指牢狱。 (3)子:古时无论儿、女均称子。
【译文】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:“可以把女儿嫁给他,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,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。”于是,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。
【评析】 在这一章里,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,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,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,作为公冶长的老师,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。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,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。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。
【原文】 5•2 子谓南容(1),“邦有道(2),不废(3);邦无道,免于刑戮(4)。”以其兄之子妻之。
【注释】 (1)南容:姓南宫名适(音kuò),字子容。孔子的学生,通称他为南容。 (2)道:孔子这里所讲的道,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。 (3)废:废置,不任用。 (4)刑戮:刑罚。
【译文】 孔子评论南容说:“国家有道时,他有官做;国家无道时,他也可以免去刑戮。”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。
【评析】 本章里,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,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。当然,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,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。
【原文】 5•3 子谓子贱(1),君子哉若人(2),鲁无君子者,斯焉取斯(3)。”
【注释】 (1)子贱:姓宓(音fú)名不齐,字子贱。生于公元前521年,比孔子小49岁。 (2)若人:这个,此人。 (3)斯焉取斯:斯,此。第一个“斯”指子贱,第二个“斯”字指子贱的品德。
【译文】 孔子评论子贱说:“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。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,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?”
【评析】 孔子在这里称子贱为君子。这是第一个层次,但接下来说,鲁国如无君子,子贱也不可能学到君子的品德。言下之意,是说他自己就是君子,而子贱的君子之德是由他一手培养的。
【原文】 5•4 子贡问曰:“赐也何如?”子曰:“女,器也。”曰:“何器也?”曰:“瑚琏(1)也。”
【注释】 (1)瑚琏: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。
【译文】 子贡问孔子:“我这个人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你呀,好比一个器具。”子贡又问:“是什么器具呢?”孔子说:“是瑚琏。”
【评析】 孔子把子贡比作瑚琏,肯定子贡有一定的才能,因为瑚琏是古代祭器中贵重而华美的一种。但如果与上二章联系起来分析,可见孔子看不起子贡,认为他还没有达到“君子之器”那样的程度,仅有某一方面的才干。
【原文】 5•5 或曰:“雍(1)也仁而不佞(2)。”子曰:“焉用佞?御人以口给(3),屡憎于人,不知其仁(4)。焉用佞?”
【注释】 (1)雍:姓冉名雍,字仲弓,生于公元前522年,孔子的学生。 (2)佞:音nìng,能言善辩,有口才。 (3)口给:言语便捷、嘴快话多。 (4)不知其仁: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。
【译文】 有人说:“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。”孔子说:“何必要能言善辩呢?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,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,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,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?”
【评析】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,提出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,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,伶牙利齿,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。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,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。要以德服人,不以嘴服人。
【原文】 5•6 子使漆雕开(1)仕。对曰:“吾斯之未能信。”子说(2)。
【注释】 (1)漆雕开:姓漆雕名开,字子开,一说字子若,生于公元前540年,孔子的门徒。 (2)说:音yuè,同“悦”。
【译文】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。漆雕开回答说:“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。”孔子听了很高兴。
【评析】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“学而优则仕”,学到知识,就要去做官,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,鼓励和推荐他们去做官。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做官,但漆雕开感到尚未达到“学而优”的程度,急于做官还没有把握,他想继续学礼,晚点去做官,所以孔子很高兴。
20180811:《论语·里仁篇》(一)
网页链接
国学专辑
网页链接
专题贴
网页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