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化】服饰的历史(上)

周代四种等级服饰

周朝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,袖日趋发展变大,形成大袖,祛袂款式。衣裳也逐渐变宽。领子通用交领右衽。一般腰间系带,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。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,长的及地。周朝的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,有冕服、弁服、元端、深衣等。"冕服"是一种最尊贵的礼服,祭天地、先王等大礼时穿用的服饰,结构复杂,装饰繁多,各种装饰都有象征意义。"弁服"较冕服为次,是天子视朝、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用的服饰。"元端"是天子退朝以后穿的衣服,对诸侯是祭祀宗庙时穿的衣服,对士则是早晨叩见父母时穿的衣服。以上三种服装,形制都是上衣下裳,互不连属。

深衣

把衣、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,因为“被体深邃”,因而得名。通俗地说,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,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(称为“衣缘”或者“纯”)。有的右边则用一块布裁成角形把下边缀起来,称之为续衽钩边。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,雍容典雅。

春秋战国的胡服

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。深衣普及,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。到战国后期流行胡服,这是越武灵王习胡服骑射的结果。这种服装上身为筒袖短上衣,下身为裤,腰间系皮带,穿起来活动方便、骑射灵敏。可以说,这是中国服饰史上第一次有意义的革新。

汉代服饰

汉代初期裤子皆无裤裆,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,用带子系于腰间。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,如果不用外衣掩住,裤子就会外露,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,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。由于内衣的改进,出现有裆的裤子,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,直裾逐渐普及。

深衣下襟缀在身上,行动不太方便,出现了直身的单衣襜褕、上身穿长度只到腰间的短衣襦、男子喜着襦裤,女子喜穿襦裙。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,也有长袍,裙子的样式也多了。

汉代头冠

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,“尊者及冠,卑者戴帧”男人到20岁,有身份的士加冠,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。冕冠,是皇帝、公侯、卿大夫的礼帽。长冠,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,用竹皮编制,故称刘氏冠。委貌冠,形如复杯,以皂色绢制之,与玄端素裳相配。通天冠,皇帝接受朝贺时所戴,高九寸,其形如山,正面直竖,以铁为冠梁,顶少斜、梁前有山,展筒为述,山述就是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,金板上饰浮雕蝉纹。远游冠,诸王所戴。高山冠,又称侧注冠,直竖无山述。进贤冠,为文儒之冠。法冠,执法者所戴。武冠,武官所戴,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,后饰貂尾。却非冠,宫殿门卫所戴等等。汉代还用腰间的绶带来区别官阶的高低。绶带的颜色和织法不同,则官位的等级也不同。

魏晋南北朝服饰

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,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内衣。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,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。汉族穿北方民族的裤褶服,褶就是比襦略长的短袍,圆领紧身,袖裤均窄。北朝的统治者穿戴汉族统治者的冠冕朝服,有法服(礼服)和常服之分。法服为朝会祭享时用,即宽袍大袖、高冠博带的冠冕服;常服则日常生活所用,有圆领窄袖的裤褶服发展而来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一般上身穿衫、袄、襦,下身穿裙子,款式多为上俭下丰,大袖翩翩,饰带层层叠叠,裙为多折裥裙,裙长曳地,下摆宽松,优雅而飘逸。

练一练

1.续衽钩边是什么衣服的特点?

A.深衣 B.蔽膝 C.裳 D.褶服

答 案 :A

2.下列哪种衣服不是周代就有的?

A.冕服 B.弁服 C.元端 D.裤褶服

答 案 :D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